和外卖大战后美团表现如何相关的信息还有外卖大战下是阿里的蜜糖和美团的砒霜、 年轻人下班送外卖:有人月挣三千、 京东供应链创新能否突围外卖大战、 深圳华强北叫停“跑楼小孩”送外卖、 大V:特朗普已承受不起关税战后果、 外卖员吐槽殡仪馆有人深夜点外卖、 印巴空战后哥伦比亚要买歼10C吗、 刘强东和李斌一起吃京东外卖、 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 多名外卖小哥提醒避雷黄焖鸡、 等。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F-Jinjiao)
作者|海沃德
美团在过去几天里,过得并不轻松。
8 月 27 日,美团在港股盘后公布了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多少有些“大跌眼镜”:
营收 918.4 亿元,同比增长11.7%,但低于市场预期的 937.24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4.93 亿元,同比骤降 89%,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8.52 亿元。
财报发布次日,美团港股一度跌超 11%,创下自 2024 年 9 月以来的新低。摩根大通的点评颇为形象:“低于预期在意料之中,幅度在意料之外。”
一时间,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如果把视野拉高,深入拆解财报细节,美团似乎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糟。
外卖大战没有赢家
美团的这份财报,实际上相当于今年第二季度外卖大战的美团战报。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今年的第二季度。京东、阿里先后主动发起进攻,掀起了继十多年前“千团大战”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卖大战”——短短三个月,全行业烧掉近千亿元:阿里 500 多亿,京东 300 多亿,美团二季度利润直接打到只剩15亿元,而市场预期是98亿元。
外卖大战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有两个:其一,大量原本不点外卖的用户被补贴吸引,开始养成习惯;其二,订单暴增让各平台运力差距被迅速放大,长期稳定的履约能力开始被用户重视。
在这轮行业竞争中,美团主要面对的对手一开始是京东,现在主要是阿里巴巴(饿了么)。京东阿里在这场竞争的核心策略是“百亿补贴”,意图通过高额投入快速争夺市场份额。
京东是这轮竞争中攻势最猛的挑战者之一。2025年4月,京东高调上线外卖业务,宣布投入百亿补贴,并在二季度计划新招不低于 5 万名全职骑手,攻势凌厉。
阿里紧随其后。4月30日,阿里巴巴将“淘宝闪购”业务升级,与饿了么进行更深度的协同作战。
为了在用户侧快速抢占份额,饿了么同样推出了大规模的“百亿补贴”活动:集团第一季“饿补”超百亿,随后追加 400 亿,总额 500 亿,覆盖12 个月;仅 5-7 月,淘宝闪购+饿了么就砸下 300 亿现金券与红包,日均补贴峰值 1.1 亿元。
进攻者的目标很明确——决出市场终极赢家。然而,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市占有短期波动,但整体市场格局并未改变。
瑞银近日一份研报指出,外卖大战后,当前市场份额为美团65%、饿了么28%、京东7%。
率先开打的京东,为了发起外卖大战投入巨大。根据京东 8 月 17 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其以外卖为主的新业务在第二季度收入为139亿元,但经营亏损高达148亿元。
再有,根据阿里 8 月 29 日发布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他们在“外卖大战”中并未实现盈利,反而因大规模投入导致净利润下滑 18%。
至于美团,遭遇正面围攻,财报数字自然不好看。净利润大跌89%,只剩15亿元,同时预期三季度还将大幅亏损。
不过,有几组数据非常反直觉,打破了“美团被打垮”的刻板印象。
尽管竞争惨烈,美团的核心用户基本盘依然稳固,没有出现恐慌性流失。二季度,美团 App 月活突破 5 亿;用户年均交易频次再创新高;7 月即时零售日订单峰值更是突破 1.5 亿单。
净利润大幅缩水,但用户黏性和订单量几乎未受影响——那么,这个季度,美团的钱究竟花在哪了?
行业需要长期的发展
答案美团在财报会上已经点明:短期可以流血防守,但绝不回到补贴换量的老路。
美团管理层表示,首先明确反对内卷。但当前其他对手还在继续高额补贴,美团会加大投入应对竞争,尽自己努力捍卫市场地位。
美团将在保持外卖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增加补贴,来确保价格竞争力和稳定的履约体验。同时会根据竞争态势和策略动态调整投入规模。并认为,当行业补贴逐步回归理性水平,外卖也会回归合理的利润水平。”
尽管外卖大战竞争激烈,但二季度,美团依然在生态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与新进入者的攻击性不同,作为行业的长期领先者,自然希望行业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大战是一时的,行业总是要长久发展的。
在商家扶持方面,率先由美团的“商户助力金”打响。
该计划于2024年12月启动,首期资金为10亿元。长期评分稳定在4.5分以上的商家,可申请1万至5万元的一次性、无需归还的现金补助。截至2025年7月底,已有30万家商户获得了此项资金。2025年8月,美团追加了新一轮助力金,面向中小商户,计划在年底前再覆盖10万家餐饮小店。
骑手保障是美团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外卖骑手因为没法得到和正式职工同等的社保、工伤待遇被社会关注。而美团率先放出的头炮正是“骑手社会保险覆盖”。
继在泉州、南通成功试点后,骑手养老保险补贴今年年底将覆盖全国,预计超过百万骑手受益。此外,自7月1日起,美团已在17个省市为全体骑手全额缴纳“工伤险”。
针对夏天高温,美团启动了总额16亿元的高温补贴计划。当气温超过35℃或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时,系统会自动为每笔订单增加3至5元的补贴;美团还联合生态伙伴在多省市打造“骑手之家”,为所有平台的骑手(包括来自其他平台的骑手)提供免费的应急救援、休息补给和充电等服务 。
还有备受社会关注的骑手超时罚款问题,从用户视角,希望骑手送快点,尽快完成配送;从骑手视角,希望多跑几单多挣钱;而从不点外卖的人的视角,希望骑手送慢点、注意安全。
自2024年年底开始,美团陆续推出骑手防疲劳机制、取消超时扣款等措施,以骑手利益为核心,持续优化管理办法,探索更公平、更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推动负向处罚向正向激励的转变。
8月26日,美团在北京举办骑手算法协商共治开放日,宣布了年底前全国取消“超时罚款”,取而代之的是“正向激励”。
美团的失与得
不可否认,外卖大战让美团的财务表现变得难看。
“销售及营销开支”二季度为 225 亿元,同比增长 51.8%,环比增加约 65 亿元。
但如果非要说继续烧钱补贴打外卖大战,美团其实也打得起。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美团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017 亿元,外加 694 亿元 短期理财,合计 1711 亿元。同期资产负债率仅 44%,速动比率 1.9,也没有重大到期债务。
简单测算,如果其他对手继续进行高额补贴,美团即使维持当前每季度 70-100 亿元级的高强度补贴,现有现金也能撑 18 个月以上。
真正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再回到烧补贴的老路?
这次外卖大战对用户来说最大的意义,便是一天能点几次 0 元奶茶,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需求泡沫”:今天可以一天喝几杯奶茶,明天也可以,甚至后天也可以…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天天喝几杯奶茶?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入秋后的天气转凉,没有了消暑作用的奶茶需求只会越来越小。补贴奶茶、咖啡等非刚需产品能为平台赢得一时的流量,但不是长久之计。
归根结底,即时零售仍是零售的一种形态。正如王兴在财报电话会所说,要在零售业务中取得成功,在各种花哨的东西过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基础——选品、价格和配送服务。
“美团始终专注于做正确的事。确保我们有品类持续丰富的优质商品选择,确保能提供快速可靠的配送服务,也确保价格始终实惠。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只是回归基础。”
这背后是美团在多年的业务发展中,洞察到了外卖行业的核心和生命线,就在于稳定、高效的履约能力。
一支有保障、有归属感的骑手队伍,是这一切的根本。因此,保障骑手就是保障美团最核心的竞争力。毕竟,晚喝一杯奶茶无妨,晚吃一顿饭却会被用户嫌弃。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哪怕在外卖大战最激烈的那一天,美团当天的订单量突破了1.5亿单,但全量配送订单(含餐饮外卖 + 即时零售)的平均送达时间也只要 34 分钟,稳定的配送时效依然是美团外卖业务的核心优势。
所以,这场看似惨烈的外卖大战,对美团来说并不是生死局,更像一次高压下的战略演习。
它以短期利润和股价波动为代价,再次展示了美团拒绝陷入“补贴换量”的旧循环的决心,转而将资源投入到对商家生态的扶持和骑手权益的保障上——这些才是即时零售网络中最难被复制的核心资产。
当补贴的潮水退去,真正能让用户用钱包投票的,还是我们点的餐能不能准时到达。最终能够长期稳定满足履约体验和供给丰富度的平台,才会赢下人心。
这也不是美团第一次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么多年来,美团就是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十多年前,美团在“千团大战”中熬到最后,如今距离真正的慌乱依旧遥远。
更重要的是,这场外卖大战意外地放大了美团的存在感,让市场真正地看懂外卖这个行业,一个真正需要“弯腰拣钢镚”的苦生意。
这不是一个靠口号、靠烧钱、靠噱头、简单做做就能做成的行业,而是需要深刻地去把每一笔订单的供给、履约、价格都做到极致,才能长久获得用户的认可和选择。
网友看法
1、网友哦呵呵恩:太长了没看,今天点外卖美团没有补贴,饿了么有就选择饿了么,老实说普通人都是看价格,你要是比对面多一块钱我就不选择你,就那么简单。
2、网友大雄的百味人生:现在外卖市场份额美团饿了么京东是4.5:4.5:1。茶饮类饿了么已经超越美团了。点外卖货比三家,最便宜的还是淘宝闪购(饿了么)。
3、网友动物饼干:瑞银有淘宝和美团公布的数据准吗[大笑]
4、网友小黄人耕地:当年说护城河固若金汤,一场大战下来,发现护城河只到脚脖子。现在说基本盘稳如老狗,从头看到尾,没看到基本盘是什么,是腰间盘吗?现在挽尊美团的文章太多了,感觉特别虚假,可能弱者就是给人这个样子吧。
5、网友灵敏书签J:提振消费经济没效果,没看到电商的抽血本质吗?别再吹平台了!只是外资白手套!关闭国内平台吧,作为10几年前在平台销售过的人(做了1年多就退出了),平台不仅收提成,还有流量费,各种过节打折,算一下占销售额30多。想一下,社会资金在平台购物转一圈少个30%,越转转少,各种平台赚的盆满钵满(很多国外资本),抽血枯竭。现在什么刺激经济措施也没用。大家会说关了平台,实体店房租太贵,你根本不知道的是:平台的抽成、流量费比房租贵太多了,还培养了一代懒人。关了平台资金才能在社会全额流通。百业才能复苏。而平台的尽头是网贷,大肆收割。经济学家、大V们不懂这道理?只是为已不说而已。
6、网友人生过客对对对:转发了
本财经资讯由崔放金融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崔放金融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